•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收缩的城市”:每座城市的规划里都写满了“增长”预期

    2020/09/17

    摘要: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龙瀛去过很多城市,有些城市像摩天大楼拼成的灰色森林,有些古色古香,停下来就能找到一段历史。但*让他牵挂的却是一座不知名的东北小镇——石岭,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小镇中学那栋白色教学楼里的校园生活和街头的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是他“多年来*美好的记忆”。 当城市不再长大 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龙瀛去过很多城市,有些城市像摩天大楼拼成的灰色森林,有些古色古香,停下来就能找到一段历史。但*让他牵挂的却是一座不知名的东北小镇——石岭,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小镇中学那栋白色教学楼里的校园生活和街头的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是他“多年来*美好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石岭镇的公共设施齐全,火车站、电影院、商场里每天都人来人往。镇里有两座大型水泥厂,为大部分石岭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也支撑着石岭常年处在“吉林省10强镇”的榜单上。 年少的龙瀛不会想到,20多年后,这座早已划入四平市的小镇竟然会作为一个样本,进入到他的研究中。只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过多着眼于石岭的繁荣,反而带着少许感伤,名字叫做“收缩的城市”。 在另一位研究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的一份列表里,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这两位研究者都相信,那些众多有着相似处境的城市,需要的是另一种城市规划思路和城市“增长”模式。但对这些城市的决策者来说,改变几乎都停在了第一步:没人认为自己管理的是座“收缩”的城市。 收缩是整个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 龙瀛是在无意间发现中国的“收缩城市”的。2013年,他把自己城市空间研究的范围从北京扩大到全国。这个对数据和城市生活都有着狂热追求的学者发现,分别在2000年和2010年开展的全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都精确到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一级。 那时龙瀛在英国访学,他几乎忘记了时差,马上联系了在国内做经济地理研究的吴康和做地理空间大数据分析的王江浩。三人很快决定,把两次人口普查里,中国5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数据做对比,观察有什么变化。 他们没有想到,在两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中国有一万余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 随后,三人团队又把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六百多个城市的市(辖)区范围,叠加到这张图上。 “结果出来后,我就睡不着了。”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龙瀛向台下的听众回忆那次经历,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收缩城市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另外一面?我们一直在说扩张的城市、增长的经济、逐步增长的人口,那我们收缩的城市呢?”在英国的那天晚上,这些问题挤占了龙瀛的大脑。也正是从那天起,“收缩城市”成了他后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吴康也同样把精力放在了“收缩城市”识别上。他发现,从第五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许多城市都调整了行政区划。这些城市把周边地区并入城区,造成人口密度下降,但城市实际并没有“收缩”。 他收集了各地的统计年鉴,剔除了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终选择了694个城市样本。结果显示,2007年到2016年间,这些城市中有84个出现了人口收缩。 “国际上对‘收缩城市’较为认同的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超过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都在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吴康认为,中国的这84座城市大都符合这个“收缩”标准。 这让他相信,部分城市的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反而是种转型的契机。” 前年秋季,龙瀛去东北一个林业城市调研。刚下火车就去了一个以钢铁产业为支柱的区。他记得当时自己冻得受不了,跑去钢厂附近的一家服装店买衣服。老板告诉他,现在钢厂的人少了,店里几乎没什么生意,屋子里很冷,“把货底处理完就不干了”。 龙瀛和吴康去年冬天再去那里调研,吴康还保存着那次调研时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当地一家有名的酒店,坐落在刚刚修建好的城市新区里,周边道路宽阔整齐,黄昏的余晖照在酒店的玻璃幕墙上闪闪发光。 调研团队住进了这家酒店,询问前台得知,他们是那天这家酒店200多间客房里仅有的3位客人。 “城市收缩是空间破败的因素之一。”龙瀛说,“不管是窗户破了,电线杆歪了,还是墙皮脱落了,这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破败的表现。” 在另一座“收缩城市”,龙瀛及学生们找到每一条街道2013年和2015年的腾讯街景照片,每隔50米设一个比较点。有些街景没有收录到网上,龙瀛就去实地找到街边的大爷大妈,问他们,“这里两年前是不是有个垃圾桶,那里的墙是不是刷过漆?” 在龙瀛和吴康看来,那座林业城市是座典型的“收缩城市”,“收缩”只不过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吴康告诉我们,那个依靠林业和矿业的东北城市,产业结构太过单一。2015年天然林全面禁伐后,经济面临转型,GDP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就业出现问题,人口就会流向外地。” 同样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还有远在南方的一座城市。这座曾经吸纳了密集打工者的城市,现在也正在“收缩”。 在两位研究者看来,对这种全新的变化,每个“收缩”城市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为城市绘出一个全新的“蓝图”。 每座城市的规划里都写满了“增长”预期 这些城市的确都做了新的总体规划。龙瀛寻找“收缩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发现有资料的几十个城市无一例外写满了对未来10年或20年城市发展积极的人口增长预期。 “每座城市的总规里都预测未来人口会增长,城市面积也跟着要扩张。”龙瀛摇摇头说。 黑龙江伊春市的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已开始收缩,但《伊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提出,2005年市域人口要达到133万,2020年将达140万。事实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伊春的人口仅为115万。 伊春的20年总体规划里,跟着人口一起增长的,还有主城区的面积。规划将原本三个不接壤的区划为中心城区,从而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龙瀛参加过一些城市规划实践,每一次对方都会要求规划人口总量上升,扩大城市规模。不仅作为“甲方”的政府不能接受“收缩”,即使在城市规划领域,“收缩”也经常被规划者排斥。 “国内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大多都是基于增长范式的,这也的确符合当时的发展趋势。”龙瀛这样说道,就算在自己执教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们能接触到有关“收缩城市”的知识也比较有限。 “具体在中国的城市规划领域,是缺少给收缩城市做规划方案的方法论的。”龙瀛摊开手,稍作停顿,“换句话说,就算有城市承认自己是收缩的,可能也没有太多设计院能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我们是缺少这方面教育的,也缺少编制办法等支持。” “不管是决策者还是设计者,都一味地追求增长,觉得‘收缩’是个消极的词。”龙瀛感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曾指出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量的收缩不代表质也收缩 事实上,“收缩城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8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就出现了这一现象。 美国的东北部——五大湖一带聚集着底特律、扬斯敦、匹兹堡等以钢铁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上世纪中叶前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极高。但当美国完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后,这些城市的工厂纷纷关门。闲置的机器上逐渐生出了铁锈,所以这一地区就被成为“铁锈地带”。 “铁锈地带”的城市收缩比中国城市收缩的程度要高得多。吴康在留美期间曾去过布法罗,他记得那里的中心城区已经衰败不堪,“很多房子都已经废弃,只有低收入的少数族裔人群才会住在那里。” 在另外一座城市扬斯敦,便利店里酒精饮料占销售额的90%以上,不时有人遭到骚扰和暴力威胁。 面对这样的困境,美国城市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更新策略”。一种是“再增长”模式,它把吸引人口增长作为解决城市衰败的关键,规划大量项目,建设众多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和商业办公楼。 底特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用了这种策略,来抑制城市的收缩。短期内,底特律的中心城区确实比之前热闹了许多,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太多提高,反而加重了政府财政支出。就在前几年,这座城市*终彻底破产。 另一种策略是“精明收缩”。俄亥俄州的扬斯敦,从2002年开始开始制定《扬斯敦2010规划》。规划首先承认扬斯敦是一个“较小的城市”,市长向媒体表示,“我们是美国第一批接受收缩的大城市之一。” 作为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扬斯敦人口从1960年的16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8万人。该市的规划中,把原有工业用的水道改造为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滨水带,更新改造大量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那些已经受污染或者荒草丛生的“棕地”也将进行生态修复,改造为公园绿地。规划还把城市分为若干个邻里组团,不定期举办一些邻里讨论会,从而改善邻里关系。 准备收缩的同时,扬斯敦也在实施一些商业发展计划。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在当地大学带动下,一些科技企业入驻中心商业区,带来复兴。规划后的扬斯敦,住宅土地面积缩小了30%,整个城市面积也相应减少。 “量的收缩,不代表质也收缩,相反,收缩城市的规划应该更关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空间品质。”在龙瀛看来,想要对“收缩城市”做出真正的改变,已有观念是需要越过的第一个障碍。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建好特色小镇助力城乡统筹发展

    2020/09/16

    摘要:科学推进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是推动城乡统筹与区域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为科学推进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前不久,青岛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崂山、黄岛、城阳三区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四市及市发改、城乡建设、规划、土地、统计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赴浙江杭州、宁波两市考察学习。 科学推进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是推动城乡统筹与区域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为科学推进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前不久,青岛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崂山、黄岛、城阳三区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四市及市发改、城乡建设、规划、土地、统计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赴浙江杭州、宁波两市考察学习。 近年来,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特色小镇工作目标、创建要求、规范程序、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推进力度;各区市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家电小镇等十几个镇先后入选全国和山东省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 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调研组了解到,特色小镇建设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批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特色小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它们以蓝色、新兴、高端为导向,聚焦轨道交通、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了活力。如,城阳区棘洪滩动车小镇、崂山智谷虚拟现实小镇、胶北现代智慧物流小镇等。 一批特色小镇正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特色小镇承载着部分城市功能,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纽带,是导入新的产业、集聚新的人口的优质空间载体,是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和推进农民就近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如胶州市的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家电小镇、黄岛区的泊里镇等。 一批特色小镇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一些特色小镇立足本土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村落特色、植入旅游产业,通过分类培育,打造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如即墨灵山玫瑰小镇、大信太阳能小镇和平度店子农谷小镇等。 另外,一批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全域旅游的新亮点。如黄岛区海青茶园小镇、平度市大泽山葡萄旅游古镇等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产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从调研情况看,部分特色小镇2015年、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比如特色小镇黄岛区藏南镇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00元,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2000元,增幅为33.3%。而青岛全市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30元,2016年增至17461元,增幅为4.4%。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存在短板 与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等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相比,青岛特色小镇建设存在起步晚、产业支撑弱、特色不够鲜明、文化底蕴不够浓厚等问题。 与国内先进地区浙江省比较,青岛市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着产业基础弱、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差距大等问题。浙江特色小镇在产业规划上提出“7+1”的范围,入围特色小镇必须在经济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产业和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方面特色突出。同时,按照“宽进严定”的原则,实行特色小镇“创建制”,加大土地、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如杭州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虽然推进时间不长,但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成效显著,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 为何会存在上述差距?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认识上有误区。有些地方对特色小镇内涵、模式、标准等方面的理解有偏差。有的把新建产业园区看成为特色小镇,有的猎奇搞品牌套用特色小镇,有的借机搞房地产开发,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是政策支撑弱。虽然青岛市设立了规模50亿元的特色小镇发展基金,但尚未配套出台基金使用办法;尽管土地部门给予积极扶持,但由于特色小镇用地大部分是集体土地,土地保障存在着一些政策障碍,制约着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 三是特色不够鲜明。个别小镇规划编制特色不明显,差异性不强,有大众化的倾向。 另外,目前青岛特色小镇还存在产业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 重在“产、城、人、文”一体化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应体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现这一要求,调研组认为首先要科学规划布局,突出特色发展理念,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上发力。 其次,要做特做强优势产业,拉伸产业链条,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积极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瞄准产业需求变化,紧扣产业升级趋势,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以高质量、差异化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在拉伸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同时,高度重视一二三产业间的协作和配套。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加快发展“新六产”,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打造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度重视筑巢引凤的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着力提升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对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的吸附力,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搭建平台。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加强特色小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做好与全市基础设施配套网络的衔接。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实现全覆盖、服务质量高。 第四是优先重点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统筹考虑特色小镇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用地计划。进一步优化土地政策,按照国家部署,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适时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准入范围和条件,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用地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是实施人才优惠政策,多举措快速聚集小镇“人气”。制定特色小镇人才优惠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新平台,吸纳高端人才前来创业、就业;要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除考虑采取宅基地置换和商品房运作方式,吸引本地村镇居民和其他区域部分富裕群体入“巢”之外,还可采取动员原有小镇居民“等面积”整体置换等方式,快速聚集小镇人气。 此外,调研组还建议,积极挖掘特色小镇旅游功能,让特色小镇作为全域旅游的新载体;创新机制,改善环境,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方式实施市场化运作;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企业为主体,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参与小镇规划建设等。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
  • 山东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

    2020/09/15

    摘要:5月3日,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暨推广实施现场会在沂南县召开,会上发布了四项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准,对田园综合体作了系统全面的规范,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带领,该标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体系。5月3日,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暨推广实施现场会在沂南县召开,会上发布了四项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准,对田园综合体作了系统全面的规范,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带领,该标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体系。本次发布的标准体系包括《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田园社区建设规范》、《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总则》、《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规划编制指南》等四项标准。该标准体系是我省综合提炼了沂南朱家林、昌邑潍水、莱西后山人家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的典型,并充分借鉴浙江、江苏等外省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总结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五大功能区域,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公共服务区。按照标准建设的乡村与传统农村有着诸多不同和提升。田园社区作为田园综合体组成要素之一,社区主体包括当地居民、外来工人和游客,功能更广泛。不仅要美丽,还要宜居。在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田园社区增加为农服务、游客服务以及康养等公共服务内容。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正式提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本次发布的标准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即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以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目标,形成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社区等要素于一体的复合体。下定义、定原则、明要求标准体系“标”了啥?《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指出,“乡村创业创新平台”是指以培育乡村创业主体为目标,为创业实体提供生产、管理经营所需场地,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服务、项目申报、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的创业载体。《田园社区建设规范》提出“田园社区”是依托乡土文化、自然基底和田园生态,从基础设施、建筑形态、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塑造的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总则》指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以农为本、共建共享、市场主导、特色发展、循序渐进。总则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原则,即田园生产、田园生活和田园生态“三生”同步。    田园生产:以农业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开发农业新业态及多种功能。以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为依托,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以创新带动产业优化。依托农业及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并传承当地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技艺、农耕文化、水文化、健康养老等体验式业态,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聚集市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田园生活: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合理规划用地,房屋建设应以创意改建提升为主,宜与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可适当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感。传承和发展乡村民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尊重区域内居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田园生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保持好乡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二三产业清洁运行,有效保护水环境、土壤环境及大气环境。遵循“海绵乡村”建设理念,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开发乡村生态“海绵”功能。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及路径

    2020/09/14

    摘要:今天在新常态的环境下,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更是迫在眉睫,原因包括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差异化、以及产业园区本身需要塑造可持续的竞争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理解自身区域的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以及国内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园区动向,才能突出重围,建立自身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新加坡的裕廊产业园也好,苏州工业园区也好,他们都经历着不断的定位优化、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园区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如今,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各类产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面对“新常态”,适应“新产业”,在“产品”、“模式”等方面突破创新,实现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将是行业面临的核心命题。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趋势1、产业开发法制化2018年5月1日起,《江苏省开发区条例》正式开始实施,这意味着,这份条例具有**的法律效力,今后江苏全省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转型都将有法可依。此条例可谓我国第一部省级“园区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开发主体市场化产业园区开发一般有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企业主导型三种开发模式。随着政策逐步收紧,地方政府在园区开发中的作用逐步减弱。专业化园区开发公司的规模、实力、品牌及专业化效应逐步显现,在园区开发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产业定位准确产业是园区的灵魂,产业定位直接决定着园区的成败。随着经济发展日渐成熟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园区的产业定位只有更加准确,才能为招商、制定政策等环节的工作打好基础。应在对各细分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对比的基础上,得到科学的产业发展组合,使园区产业定位更加**,这样有利于打造产业生态圈,使园区内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4、要素配置软性化要素条件配置是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的基础。近年来,税收、土地、财政支持等传统招商手段已经迎来宿命的终结。企业更多关注于是否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供给、资本是否活跃、社会服务与政府服务是否到位等软性要素的配备。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类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为关注的要素为高级人才、政府服务、同业集聚、政策和生活服务等项要素。5、产业发展生态化在准确化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园区产业形态在向生态化方向演进。30多年以来我国产业园区在产业形态上的演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园区目前都可以在国内的经济版图中看到。由于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业对园区形态要求的不同,国内目前主要是第二代园区和第三代园区占据大部分比重。但随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代产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 6、产业转移西部化 随着加工贸易传统竞争优势的削弱,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逐渐形成。未来三年,我国沿海地区23.2%的企业有异地投资(搬迁)计划。其中,8.9%的企业准备到境外投资,7.3%在省内进行转移,7.1%的企业准备搬迁到省外。如果环京地带借助北京产业疏解的大潮坐享了一波红利,那么在沿海产业转移的趋势中,制造业向着西部迁移绝不是个案。 7、产业升级科技化         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产业园区项目引进也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 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8、产业园区整合化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0906个镇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大大小小的零散园区充斥其间。过多的园区带来了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合作缺失等诸多弊端,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各地再“拼优惠”,形成恶性循环,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园区间相互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条件和可能性,制约了区域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 2017年5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鼓励“通过一区多园、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或合作联盟、布局跨区域产业链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水平。”2017年12月,南京市按照“一个牵头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国资平台、一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整合设立高新园区,并统一支持政策、统一园区品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考核体系”,把全市原有的83个园区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 产业园区需要进一步整合以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带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园区整合是大势所趋。 9、园区竞争平台化 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园区间竞争不是传统企业间的“肉搏战”,也不再是单纯的“区位”、“交通”等要素间的比拼,而是更全面、更深层次模式之间的战争。园区之间除了拼政策、拼区位,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资源和生态网络之间的较量,是不同平台间的竞争。 园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面临空间的局限,进行异地拓展将是必然选择。在异地拓展时,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产业生态输出将成为关键。有实力的产业地产商不仅能通过品牌和管理输出来打开发展空间,更能将自身资源和产业生态导入到新的区域,这将成为未来产业地产商*为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10、园区产品迭代化 3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园区也经历了四代产品的迭代,以适应不同阶段产业的需要: 11、园区服务中介化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商业环境的日趋成熟,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亦呈现多样化、专业化趋势,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已经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服务,引入各类专业服务商成为必然。 这些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代表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人才就业、招聘、培训、高端人才引进为主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创业投资、融资中介为主的金融服务机构;以企业宣传、推广为主的商务服务机构;以财务、法律、管理咨询为主的专业服务机构等。 12、园区政策个性化 原来各地在招商引资时,常用的政策手段是土地、税收和财政支持的“老三样”。随着国家政策收紧,原有的手段逐渐失灵。 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主体,由政府变为“政府+开发运营企业”;二是由于园区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类别的增加,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 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的需求基础上,根据产业定位和区域特点,针对不同主体分别制定个性化政策成为趋势。 13、园区配套社区化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入园企业员工中高级白领的比例不断增大,90后员工也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员工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对社会服务配套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只重产业不重生活的园区已经难以适应需要,直接影响了园区的招商工作。 在园区的社会化配套中,既要需要设置餐饮、超市、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配套住宅、医院等福利设施,满足员工的居住安全需求;也要设置学校、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等文化设施,满足员工文化教育需求;建设购物中心、游乐园、电影院、健身中心等娱乐设施,满足员工休闲娱乐需求;咖啡厅、茶馆、酒吧等社交设施,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建立居住细胞-邻里中心-综合片区三级生态社区模式,打造“5分钟生活工作圈”已成为潮流。 14、招商体系专业化 随着园区产业定位不断聚焦,对招商队伍和招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全员招商”、“三同招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园区招商工作要以专业化的园区规划为指导,以产业链招商为导向,差异化组合招商模式,综合线上线下资源平台,形成以“四化”为代表的专业化招商体系。 15、盈利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产业园区,盈利主要来源于售房、租房和物业服务收入。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物理空间成为“共享资源”,廉价甚至是免费提供成为趋势。相应的,园区的盈利模式也由传统的“物业租售模式”向“投资共生模式”、“服务模式”转变。园区开发运营企业不再和入园企业形成甲乙方关系,而是成为一家人。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入股入园企业,同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共同享受入园企业的成长收益。 16、融资渠道结构化 产业园区开发通常投资巨大,在自有资金、银行贷款、销售回款等传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开发企业寻求在融资渠道方面积极创新,通过结构化融资方案解决资金需求,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风险。 17、投资参与跨界化 新形势下,产业园区领域的参与者已经不局限于原有的政府、产业地产商、房地产商,投资参与主体逐渐丰富多样,传统制造企业、互联网巨头、资本乃至媒体均开始涉足产业园区投资,投资主体跨界化趋势明显。 18、产业园区虚拟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并对各行各业进行着深度改造。产业园区亦改变一贯重资产的特点,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化产业园区。 19、发展模式定制化 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基础不一,其发展模式也必然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各地发展模式呈现因地而异的个性化特征。其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发展策略、产业招商政策等也需因地制宜、整体规划、量身定制。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1、产业聚焦——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传统园区面面俱到的“混搭式”产业定位模式亟待转变,专业型特色园区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其核心是深入挖掘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和特色,以此确立与众不同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定位方面,差异化表现为“产业聚焦”,围绕1-2个核心产业深耕细作,垂直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以“链条优势”打造有特色的细分产业集群,可更有效地链接全球资源,凸显产业园区个性,并形成持续竞争力。 2、功能复合——打造独特的“园区生活方式” 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的核心发展趋势。从原先单一产业功能出发,以打造产城综合体的模式,逐步叠加复合性的城市功能进入园区,例如生活、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旅游等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园区综合性的城市节点转型,构建产业、人气、城市化水平良性循环。 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形成互动、分享、高效的园区整体环境并服务于“人”。园区的核心主体是在此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未来的产业园区或将更多关注作为“人”本身的精神需求,通过匹配多元化、人性化的功能要素,逐步进化到生活方式的打造层面。一个具有鲜明“生活方式”的园区,无疑将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占据先机。 3、服务提升——向细化与标准化演变 园区发展由“拼政策”进入“拼服务”阶段成为各方共识。今年3月,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份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导则——《上海市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导则(2015版)》,引导园区建立将细分化及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未来产业园区可从三大方面建设服务体系:一是市场服务,整合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机构资源提供科技金融、人才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科技中介以及其它各类专业服务等;二是园区服务,产业园区依托自有资源直接面向企业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包括:空间载体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公共设备设施服务、物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园区文化构建服务等;三是政务服务,整合各级、各条线政府资源提供政策宣讲与信息推送服务、政策协调服务、政务一站式服务等。 4、载体革新——建设“小而美”的园区 产业园区的载体建设将由“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打造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的主题型园区成为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促使园区更为比拼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效率,因此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产业园区发展空间广阔。随着产业园区逐渐由加工制造型向研发型升级,“互联网+”和“大众创新”的政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会成为未来园区招商的重要目标,服务中小企业的生态化、智慧化小型园区未来具备广阔的想象空间。 产业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经济人口的变化。静态的定位将会在整个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被淘汰。今天我们看到成功的产业园区开发案例,新加坡的裕廊产业园也好,苏州工业园区也好,他们都经历着不断的定位优化、产业升级的过程。 今天在新常态的环境下,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更是迫在眉睫,原因包括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差异化、以及产业园区本身需要塑造可持续的竞争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理解自身区域的产业基础、优势资源,以及国内外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园区动向,才能突出重围,建立自身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公司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
联系方式
本网站解释权归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