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0/10/13

    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指利用农业工程手段,通过现代设施实现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狭义的设施农业指设施种植,通常也称为设施园艺或设施栽培,设施农业是集生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为一体的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指借助一定的硬件设施对作物生长的全部或部分阶段所需的环境条件(如光、温、水、肥、气等)进行调节、控制或者创造,使植物地上部和根部环境得以改善,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延长作物生长季节,并使作物在露地不能生长的季节和环境中能正常生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作物摆脱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以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设施农业不仅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设施农业发展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国外设施农业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荷兰、以色列、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设施农业工厂化,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了自然资源的束缚,进一步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果树设施栽培面积*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采用工业成套设备从事水产养殖的国家,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温室生产。日本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所开发的设施栽培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全面地对栽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多因素监测与控制,清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采后加工作业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二、国内设施农业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连栋温室技术,相关现代设施农业技术有了起步。我国的设施农业慢慢从设备单一、技术不成熟向生产集约化、机械化转变。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渐提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设施水平偏低、设施内栽培作物品种单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运行管理机制不全等几个方面。 我国设施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科技创新条件差,机制不完善 ; · 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 从业者素质较低,人力资源供应不足等; · 发展模式较落后,设施农业装备条件差; · 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贯彻滞后; “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一、植物工厂技术 植物工厂是继温室栽培之后发展的一种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它与温室生产不同点在于,完全摆脱大田生产条件下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制约,应用近代先进设备,完全由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全年均衡供应农产品。 植物工厂的核心技术装备包括四个方面,即立体多层无土栽培技术装备、人工光照明技术装备、智能环境控制技术装备、植物生产空间自动化管控技术装备。近几年,这些核心技术装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在被逐渐地标准化和大规模应用。植物工厂的外围护结构设计、功能分区、各区域密闭性保证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植物工厂初装成本和运行成本及能耗,也关系着生产效率。 目前,高效益的植物工厂在某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蔬菜、食用菌和名贵花木等。美国正在研究利用“植物工厂”种植小麦、水稻以及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和快繁、脱毒。由于这种植物工厂的作物生产环境不受外界气候等条件影响,蔬菜如生菜种苗移栽2周后,即可收获,全年收获产品20茬以上,蔬菜年产量是露地栽培的数十倍,是温室栽培的10倍以上。此外,在植物工厂可实现无土栽培,不用农药,能生产无污染的蔬菜等。目前,世界上只有28个植物工厂,由于设备投资大,耗电多(占生产成本一半以上),因此研究降低成本是今后主要课题。 二、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适用于,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在植物有用产物生产上的应用、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交换上的应用及在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上的应用,其中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多、*有效的一个方面。 很多农用物都带有病毒, 特别是无性繁殖植物, 如马铃薯、甘薯、草莓、大蒜等. 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科学家早在1943年就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 如果利用组织培养方法, 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培养, 再生的植株有可能不带病毒, 从而获得脱病毒苗, 再用脱毒苗进行繁殖, 则种植的作物就不会或极少发生病毒。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将灌溉与施肥两者合二为一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其应用领域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水肥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包括四个方面,即滴灌系统搭建、施肥系统搭建、适宜肥料种类选择及灌溉施肥的操作。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在有条件的农区只要前期的投资解决,又有技术力量支持,推广应用起来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是随着温室生产发展而研究采用的一种新栽培方式。由于它所用的基质营养液或无基质营养液中完全具有、甚至超过土壤所供给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更有利于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将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温室生产。 无土栽培是现代设施农业中采用的栽培方式。可以分为基质栽培、水培、雾培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方式。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五、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即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的物联网。可以为温室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条件。 由于这项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发展农业物联网也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未来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都将从需求方面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推动。未来我国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将得到加速发展,这样会催生出一大批新的经营主体,在对农业互联网的服务提出更高需求的同时,也将为接受或参与实施农业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持。 总结:随着国家政策推动返乡创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国将出现大批量的新型农业经济体,即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这将是一次农业产业化的浪潮。在此产业化大潮下,农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尤其是设施农业必然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在绿色农业的发展大背景下,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蔬菜将会在设施农业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产业园区规划的空间布局理念

    2020/10/12

    在产业园区空间规划中,如何灵活地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应该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如要有意识地将相关企业组织在一起,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产业的集聚和集群发展,并以此来提升产业的根植性。再如要创造富于人性的活动路径和适于人们驻留的情感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灵活运用人车水平分离、立体分离和有设计的人车共存模式,组织与人为善的交通,创造广泛的形式多样的链接。 空间规划是推动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关键环节,虽然众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但这里的“规划”有很多停留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层面上,对于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产业集群、功能构建等缺少深度研究,致使园区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更有为了追求规划布局构图的美观,而对其经济性和操作性关注不够,出现了许多盲目建设、独有形态、缺乏功能的产业园区,这样的园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在经济上往往入不敷出。 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园区空间规划呢?首先要摆脱把规划看成为几张图纸的思想,规划背后应有着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深厚的研究工作支撑,特别是要做好产业策划研究工作,可以说有效的规划应是“过程”大于“结果”的。只有在正确的规划理念指导下,经过较为系统的规划研究和互动过程,将产业发展的逻辑、路径以及产城人互动模式想清楚,才能真正地做到“规划先行”,让规划转化为园区发展的动力。 现代产业体系的复杂性,使得不同性质的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模式所要求的空间结构、空间尺度、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的差别很大。不同的功能组合和空间模式,对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空间使用的效率影响很大。如钢铁冶炼、石油炼化项目和IGCC多联产项目之间可以构成产业间的循环经济系统,如果只是各自独立的发展或者分散布局,就会造成很大的效益损失。 如何适应产业的发展进行结构设计和空间布局呢?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功能开发或项目策划,赋予不同地块更为明确的功能内涵,勾画一个个的主题片区和专业园区,以系统的功能研究和专题规划来支撑空间规划。园区功能空间的分割尺度可大可小,关键是要适合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从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再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开发也可以逐步明确和细化。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规划,有效的集合了消费需求,促进了园区的良性发展。 园区空间规划的传统模式重视有形规划,忽略软性规划,对功能开发和细化做的不够。即或是有些园区开始重视软性规划,由于空间规划与软性规划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也经常存在战略与空间“两层皮”的现象,有形的空间表现无法传递园区的发展战略,或者空间载体不符合产业需要。因此,在产业园区咨询中非常强调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联合作战”,以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为空间规划的前提,以空间规划来实现战略规划的愿景、承载特定产业集群的发 在我国园区经济发展的初期,产业园区只是承载了地理空间诸多功能板块中的一块--产业发展功能,在城市规划的总平面图中表现为工业用地色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原先位于城镇外围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为城镇板块的一部分,新建的产业园区也倾向于选址在城镇之中,并且逐渐进入到城镇规划板块之中,成为了城镇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提出了打造成为“张江科学城”的目标,正在实践由园区向城区转变的战略思想。 尽管总的发展趋向如此,但是人们在进行园区空间规划时,仍没有摆脱将生活、商业服务作为“配套”的思维,称之为“生活配套”、“商业配套”。在“配套”思维的影响下,生活和商业服务功能经常被分散到产业园区的各个角落,原有居民的拆迁安置区更是如此。我们知道消费经济的特点是集聚式发展,在这种布局模式下,生活和商业消费需求很难有效收集起来,商业发展不起来,园区人口导入困难,园区发展容易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近年来,产城融合开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自然也引发了对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遵循产城人互动的规划理念,产业园区要与周边区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三生平衡发展,而在产业发展上追求科研、生产、商务、服务功能的有机组合,打造生态化的产业生态群落。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欧洲“均衡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金鸡湖、独墅湖等生态功能区建设,营造更加适合人居和商务活动的优越环境。 具体来说,该设置何种功能以及各功能的比例如何配比,则需要根据产业园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一是产业园区类型,是生产基地型还是科技研发型,创新创业型还是流通贸易型等等;二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大型装备、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不同的产业在研发办公、厂房需求、物流需要、员工人数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生产用地、居住用地的配比比例;三是地理区位的影响,城市中心、外层城区、抑或是城市外围,不同的区域位置对园区的功能能级、建筑形态、生态环境的要求都会不同。 社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从我们生活居住的社区到虚拟的网络社区,社区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目前城市社区一般指的是生活型社区中的居住社区。近些年来,从国际城市规划领域倡导的“新城市主义”,到我们房地产界发起的“新住宅运动”,都在强调城市建设的人本回归,实现社区文化的复兴。 社区本意上就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群体,我们可以用“网络、交流、活动、活力”等词汇来诠释社区的营造。近几年,社区的概念逐渐被引到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以“科技社区”、“创业社区”概念营造适宜创新的土壤,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园区创新网络,促进园区内部企业、以及园区与外部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从而催生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机会。 从产业园区到科技社区、创业社区,人逐渐被摆到一个更核心的位置上,这种社区式园区除了提供办公空间、企业所需的政策环境和商务环境外,更多的是提供一种适合科技人群工作、休闲、生活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科技人群在一起交际、交流、交往的“场”。我们喜欢将这种社区式园区统称为小园区经济,在园区空间规划中,小园区经济就相当于一个个的功能组团。 扩而广之,一个产业园区是一个更大范围的产业社区。如今,张江高科园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办公之所,商业服务、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已日益形成,对于张江人来说,高科技园区已经更像一个生活、工作的大社区。大大小小的专业论坛、联谊会,“相约张江”科技文化节、文化张江演出季、“张江杯”龙舟赛、张江动漫节、张江国际啤酒节等一系列功能设施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张江的社区活力。 在产业园区空间规划中,如何灵活地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应该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如要有意识地将相关企业组织在一起,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交易,促进产业的集聚和集群发展,并以此来提升产业的根植性。再如要创造富于人性的活动路径和适于人们驻留的情感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灵活运用人车水平分离、立体分离和有设计的人车共存模式,组织与人为善的交通,创造广泛的形式多样的链接。 *后,这里要讲的是经营效益的理念,园区开发要讲求经济性,园区空间规划是实现园区开发经济性的起点和基础。不同的空间规划模式对园区的经营效益影响很大。园区开发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投入产出的平衡性,通过空间规划有效配比各功能用地比例,实现园区综合效益的*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资金的流动性,通过合理的开发时序来保证各阶段的投入产出。 首先看园区功能布局的安排,各功能用地配比就涉及经营效益,如生活商业功能用地面积安排大了,占了产业发展用地,虽能产生短期效益,却降低了园区的长期收益;安排小了,前期大量的投资找不到资金回收的出口,很难进行纯市场化的园区开发运营,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产业资源。 集约用地是一种典型的提升园区经营效益的方法,容积率指标的设计也涉及经营效益的问题,并不是容积率越高的园区经营效益越高,但象传统的工业园区片面限制容积率指标,更不利于园区经营效益的提升。现在有很多工业园区在规划修编时都在提高容积率指标,用多层的标准厂房和高层的办公楼来取代原有的低层工厂;或者调整产业和生活商业用地比例,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 其次是园区开发时序的安排,启动区的安排、园区开发分期、不同用地的开发时序等都涉及经营效益的问题。园区开发时序的安排,要结合长短期利益的平衡,要确保园区开发的现金流安全。园区开发时序的考虑,让我们在进行园区空间规划时不能简单的分区划块,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园区功能布局。一般来说,启动区是个综合性的功能片区,有生产、有商业、也有服务功能,其中重点要考虑引擎性项目的导入,以此为支点来撬动园区的后续开发。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

    2020/10/10

    “十四五”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 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纵观国内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编制“十四五”规划必须认清这个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在不同历史阶段,客观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清自身发展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应战略目标**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形成了雏形: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大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方面都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做了更为准确的表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经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发展条件,进一步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十四五”时期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应充分重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党中央作出重大判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这一“大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前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从经济发展和国际秩序方面看,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推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服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国际流动,将越来越多国家纳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当前阶段,许多弊端也愈发突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新自由主义政策盛行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已愈趋耗尽,在积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分化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普通民众被剥夺感增强,推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民粹主义的抬头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让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出现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与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呈现出结构性差异,随着这种不平衡程度的逐渐扩大,不同国家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产生分化,原有的国际多边体系正面临着被重构的压力。 伴随着经济领域问题向政治领域的传递,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纷纷重新厘清自身定位、资源条件、内外战略,力求更好地因应变局、维护利益、保障安全,在日益显现的多极格局中抢占更为有利的战略位置。从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对比看,冷战结束后的失衡态势发生明显改变。2018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美国的2/3,美国独自掌控地区和国际局势的意愿、决心和能力明显下降。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高企,大国之间的合作明显下降、竞争明显上升。在国际贸易领域,曾极力推动自由贸易的美国,现在同包括盟友在内的很多国家打起了贸易战;在观念领域,极端主义思潮不断扩展,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日益活跃,并变得更加公开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社会层面,不少国家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在秩序层面,各种冲突不断加剧,以前的许多国际公约、国际准则面临失效或者重构,一些国家倾向于通过使用武力和威慑来解决问题,国际形势失序程度总体上比冷战结束后的多数时间都要严重。 这种世界“大变局”十分复杂,虽然其延续时间和演变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判断的是,“十四五”时期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期。在纷繁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如何把握这种“大变局”,充分发挥国内国外各种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进,将极大地考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气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这个可以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已显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二是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三是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在“十四五”期间紧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机遇,将关系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对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言,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从经济增长理论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素质,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从总需求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发展将引致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进而会直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分工角度看,由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下协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柔性生产、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协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可以说,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塑造的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已初露端倪,未来更是潜力巨大。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应着重分析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特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把握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具体规划中体现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重要契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的基础条件与关键问题 “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只有把握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问题,才能具体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我国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将达到新的水平,发展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也日趋成熟,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但是,还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十分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这成为制约“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 1.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物质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国GDP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从生产供给角度看,我国具有*完整、规模*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是这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产业具备了*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证中国经济在外界不可控因素冲击下仍具有巨大的韧性。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第一的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几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国和第三位日本的总和。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达到了约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大。如果把人均收入在中间收入组水平以上住户作为宽泛的中等收入群体,2018年我国60%的住户可以归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个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大体上在5亿~7亿之间。这无疑是世界上*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潜在的消费群体,为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奠定了人口基础。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可以形成超大规模的内需,会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体包括: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构成了“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基础。 3.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国家发展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从经济发展内部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可以归结为快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表现在工业化的区域结构上,是区域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表现在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上,是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的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供给不足;表现在工业化的资源环境上,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资源环境还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表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融合。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十分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还不充分。三是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不充分。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对于经济快速发展而言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发展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当前全国正在抗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问题。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制定“五年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一是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这要求进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要求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四是政府宏观调控制度还需完善,这要求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同时还要深化投融资、财政税收、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15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以改革体制机制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以更好地满足需求,进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更加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这只手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要避免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用政府这只手直接干预供给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而不是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这在“十四五”时期必须更加明确。       5. 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及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低,一些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还有待提升,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看,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排名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3位,但这与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十四五”时期,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会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更为迫切的问题,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的发展要求,也是适应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和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行动。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带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既是“十三五”时期,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需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创新是带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带领新发展阶段的根本之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石。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尺度。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离开了绿色发展的支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失去承载基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带动创新、倒逼改革、促进发展是我国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终目标指向。  站在“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节点,相对于“十三五”时期而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内涵。具体而言,“十四五”规划应该明确推进以下几方面战略任务: 一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发展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不仅仅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解决五大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整个国家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涵上看一定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一定是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推进“四化同步”,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局起步期,一定要把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总书记在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1”构想,包括建设创新带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十四五”时期必须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探索如何逐步实现“6+1”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都要求,“十四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市场化改革,只是这个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需求,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就是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能够不断完善,从而发挥市场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供给质量、化解供需结构性矛盾方面的作用。“十四五”时期一定要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内涵,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实质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上所述,基于“五年规划”历史经验,考虑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针对中国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关键问题,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应该坚持以下总体的指导思想: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挖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国家全面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景区运营商业模式

    2020/10/09

    传统观光模式是以观光资源为主,依托性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有什么卖什么。转型升级后的商业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创新性强,集中布局,规模较大,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中国旅游发展30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景区,以资源为依托。第二是旅游区,在资源基础上扩充。第三是旅游经济综合体,以服务设施为主体,构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第四是旅游产业聚集区、资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范围大、设施全、市场品牌突出。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了三类模式。一是华侨城模式,可以简称为用地模式,即旅游加地产模式,把土地资源的利用*大化;二是港中旅的海泉湾模式,可以简称为造地模式,通过海滨滩涂造地,一步到位,直接建设旅游小镇,但是海泉湾模式成本太高,*终算下来,造一亩地也得花二三十万;三是西安曲江新区模式,可以简称为提地模式,通过成片开发,项目运作,提升土地价值... 模式分析 1. 门票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费用。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的品位。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推广也很重要。张家界的天门山、黄龙洞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 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如完全依赖门票经济是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峡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3. 产业联动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作为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资源来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4. 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5. 旅游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景点的开发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个投资商控制资源,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对各种项目进行招商,联合许多小投资商一起参与经营。广东的部分景区比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庄,投资商基本不做具体项目,景区内部的100多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中小投资商建立。 6. 产业和资本运作相融和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景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广东的漂流行业比较盛行,在广东投资一个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万元,如果运作得当,那么两年时间一般可以收回投资,随着资源的升值,进行高价出售。7. 混合商业模式 混合商业模式适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区,从前期的资金募集到推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就是前6种商业模式的综合运用。 提升综述 传统观光模式是以观光资源为主,依托性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有什么卖什么。转型升级后的商业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创新性强,集中布局,规模较大,需要什么开发什么。中国旅游发展30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景区,以资源为依托。第二是旅游区,在资源基础上扩充。第三是旅游经济综合体,以服务设施为主体,构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第四是旅游产业聚集区、资金密集、智力密集、人才密集、范围大、设施全、市场品牌突出。 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创造了三类模式。一是华侨城模式,可以简称为用地模式,即旅游加地产模式,把土地资源的利用*大化;二是港中旅的海泉湾模式,可以简称为造地模式,通过海滨滩涂造地,一步到位,直接建设旅游小镇,但是海泉湾模式成本太高,*终算下来,造一亩地也得花二三十万;三是西安曲江新区模式,可以简称为提地模式,通过成片开发,项目运作,提升土地价值。 这三类模式各有各的特点,*终归纳为“A+B+C”的模式。A是吸引中心。作为吸引中心,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政府,从而成为发展的亮点。由于这样的项目需要大投入,市场也需要培育,所以有可能在直接经营上形成亏损局面。所以,一方面需要***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B是利润中心。目前的一般形式是配套房地产建设,长远也会形成其他方式。C是文化中心,及其衍生发展。通过市场聚集了气,通过政策聚集商气,通过创意聚集文气,*终聚集了衍生产业的发展。深层次,是A、B、C三元素的阶段性转换和互换。比如在第一个阶段,这个项目就是A,就是亏损,可是过几年就不亏损,就变成盈利项目了。B今天看着是挣钱的,但是房地产建设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回收,长远而言利润中心就立不住了。所以,很自然A、B、C这三个元素在不同的阶段一定是转换和互换的。      来源: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公司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
联系方式
本网站解释权归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