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四川将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 建设虚拟养老院

    2020/09/04

    摘要:关爱老人,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下称规划)的通知已经下发,四川将以决胜之心关注和关心全省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等。   关爱老人,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中。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下称规划)的通知已经下发,四川将以决胜之心关注和关心全省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等。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 《规划》开篇已透露四川“十三五”期间养老的压力,“老年人口将以年均50万的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866.7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2.66%。” 对抗养老压力,顺应时代特征的“互联网+”成为关键词之一,也是《规划》*大亮点。总的来说,四川将在未来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包括依托互联网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卫生服务中心、居家服务中心等机构为据点,积极接入呼叫中心服务模式,将机构服务、社区服务向居家养老延伸,整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资源,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规划》明确,到2020年实现90%的城镇社区和60%的农村社区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也就是说,四川将织一张养老的“互联网”,将一切养老力量和老年群体纳入其中。 围绕推进信息化建设,《规划》中还有更多关于智慧养老的内容,诸如支持研发和应用居家智能养老系统,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重点拓展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建设虚拟养老院。 新建小区配套社区日间照料设施 精神上的关心关爱也写在《规划》中,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时,强调支持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定期上门巡访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高龄、失能、失智、贫困、伤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在成都市大邑县晋源街道官渡社区,因为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舒适便捷能解决一日三餐,还能排解闲暇时光等优势,独居老人王卿重的生活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社区居委会日前主办的重阳节主题活动上,过去沉默寡言的他居然登台参加了一出戏剧表演,“生活有了照料,就有时间和精神做其他的了。”社区日间照料设施为老人创造的生活便利,将在全省更多地方发挥作用。《规划》明确,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要求配套建设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探索设立“家庭病床” 《规划》提出,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四川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四川已经创新提出了“家庭病床”。提出支持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并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 此次《规划》还提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定期免费体检,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面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只要符合条件都一视同仁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根据《规划》确定的具体任务,“十三五”期间四川要支持50-100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增设护理型床位、老年人康复床位等医养结合床位,推动100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医生、上门巡诊、社区和居家护理等服务。支持50-100个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医疗、康复、护理等专业设施设备,增加护理型床位,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 文章来源于:中国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收缩的城市”:每座城市的规划里都写满了“增长”预期

    2020/09/03

    摘要: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龙瀛去过很多城市,有些城市像摩天大楼拼成的灰色森林,有些古色古香,停下来就能找到一段历史。但*让他牵挂的却是一座不知名的东北小镇——石岭,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小镇中学那栋白色教学楼里的校园生活和街头的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是他“多年来*美好的记忆”。        底特律面对“城市收缩”采取了“再增长”模式,它把吸引人口增长作为解决城市衰败的关键。 当城市不再长大 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学者龙瀛去过很多城市,有些城市像摩天大楼拼成的灰色森林,有些古色古香,停下来就能找到一段历史。但*让他牵挂的却是一座不知名的东北小镇——石岭,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小镇中学那栋白色教学楼里的校园生活和街头的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是他“多年来*美好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石岭镇的公共设施齐全,火车站、电影院、商场里每天都人来人往。镇里有两座大型水泥厂,为大部分石岭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也支撑着石岭常年处在“吉林省10强镇”的榜单上。 年少的龙瀛不会想到,20多年后,这座早已划入四平市的小镇竟然会作为一个样本,进入到他的研究中。只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过多着眼于石岭的繁荣,反而带着少许感伤,名字叫做“收缩的城市”。 在另一位研究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的一份列表里,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这两位研究者都相信,那些众多有着相似处境的城市,需要的是另一种城市规划思路和城市“增长”模式。但对这些城市的决策者来说,改变几乎都停在了第一步:没人认为自己管理的是座“收缩”的城市。 收缩是整个城市化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坏事 龙瀛是在无意间发现中国的“收缩城市”的。2013年,他把自己城市空间研究的范围从北京扩大到全国。这个对数据和城市生活都有着狂热追求的学者发现,分别在2000年和2010年开展的全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都精确到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一级。 那时龙瀛在英国访学,他几乎忘记了时差,马上联系了在国内做经济地理研究的吴康和做地理空间大数据分析的王江浩。三人很快决定,把两次人口普查里,中国5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数据做对比,观察有什么变化。 他们没有想到,在两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中国有一万余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密度出现了下降。 随后,三人团队又把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六百多个城市的市(辖)区范围,叠加到这张图上。 “结果出来后,我就睡不着了。”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龙瀛向台下的听众回忆那次经历,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收缩城市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另外一面?我们一直在说扩张的城市、增长的经济、逐步增长的人口,那我们收缩的城市呢?”在英国的那天晚上,这些问题挤占了龙瀛的大脑。也正是从那天起,“收缩城市”成了他后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吴康也同样把精力放在了“收缩城市”识别上。他发现,从第五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许多城市都调整了行政区划。这些城市把周边地区并入城区,造成人口密度下降,但城市实际并没有“收缩”。 他收集了各地的统计年鉴,剔除了进行过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终选择了694个城市样本。结果显示,2007年到2016年间,这些城市中有84个出现了人口收缩。 “国际上对‘收缩城市’较为认同的标准是,人口规模超过1万人,超过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都在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吴康认为,中国的这84座城市大都符合这个“收缩”标准。 这让他相信,部分城市的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反而是种转型的契机。” 前年秋季,龙瀛去东北一个林业城市调研。刚下火车就去了一个以钢铁产业为支柱的区。他记得当时自己冻得受不了,跑去钢厂附近的一家服装店买衣服。老板告诉他,现在钢厂的人少了,店里几乎没什么生意,屋子里很冷,“把货底处理完就不干了”。 龙瀛和吴康去年冬天再去那里调研,吴康还保存着那次调研时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当地一家有名的酒店,坐落在刚刚修建好的城市新区里,周边道路宽阔整齐,黄昏的余晖照在酒店的玻璃幕墙上闪闪发光。 调研团队住进了这家酒店,询问前台得知,他们是那天这家酒店200多间客房里仅有的3位客人。 “城市收缩是空间破败的因素之一。”龙瀛说,“不管是窗户破了,电线杆歪了,还是墙皮脱落了,这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破败的表现。” 在另一座“收缩城市”,龙瀛及学生们找到每一条街道2013年和2015年的腾讯街景照片,每隔50米设一个比较点。有些街景没有收录到网上,龙瀛就去实地找到街边的大爷大妈,问他们,“这里两年前是不是有个垃圾桶,那里的墙是不是刷过漆?” 在龙瀛和吴康看来,那座林业城市是座典型的“收缩城市”,“收缩”只不过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吴康告诉我们,那个依靠林业和矿业的东北城市,产业结构太过单一。2015年天然林全面禁伐后,经济面临转型,GDP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就业出现问题,人口就会流向外地。” 同样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还有远在南方的一座城市。这座曾经吸纳了密集打工者的城市,现在也正在“收缩”。 在两位研究者看来,对这种全新的变化,每个“收缩”城市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为城市绘出一个全新的“蓝图”。 每座城市的规划里都写满了“增长”预期 这些城市的确都做了新的总体规划。龙瀛寻找“收缩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发现有资料的几十个城市无一例外写满了对未来10年或20年城市发展积极的人口增长预期。 “每座城市的总规里都预测未来人口会增长,城市面积也跟着要扩张。”龙瀛摇摇头说。 黑龙江伊春市的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已开始收缩,但《伊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提出,2005年市域人口要达到133万,2020年将达140万。事实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伊春的人口仅为115万。 伊春的20年总体规划里,跟着人口一起增长的,还有主城区的面积。规划将原本三个不接壤的区划为中心城区,从而扩大中心城区规模。 龙瀛参加过一些城市规划实践,每一次对方都会要求规划人口总量上升,扩大城市规模。不仅作为“甲方”的政府不能接受“收缩”,即使在城市规划领域,“收缩”也经常被规划者排斥。 “国内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大多都是基于增长范式的,这也的确符合当时的发展趋势。”龙瀛这样说道,就算在自己执教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们能接触到有关“收缩城市”的知识也比较有限。 “具体在中国的城市规划领域,是缺少给收缩城市做规划方案的方法论的。”龙瀛摊开手,稍作停顿,“换句话说,就算有城市承认自己是收缩的,可能也没有太多设计院能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我们是缺少这方面教育的,也缺少编制办法等支持。” “不管是决策者还是设计者,都一味地追求增长,觉得‘收缩’是个消极的词。”龙瀛感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曾指出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量的收缩不代表质也收缩 事实上,“收缩城市”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8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就出现了这一现象。 美国的东北部——五大湖一带聚集着底特律、扬斯敦、匹兹堡等以钢铁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上世纪中叶前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极高。但当美国完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后,这些城市的工厂纷纷关门。闲置的机器上逐渐生出了铁锈,所以这一地区就被成为“铁锈地带”。 “铁锈地带”的城市收缩比中国城市收缩的程度要高得多。吴康在留美期间曾去过布法罗,他记得那里的中心城区已经衰败不堪,“很多房子都已经废弃,只有低收入的少数族裔人群才会住在那里。” 在另外一座城市扬斯敦,便利店里酒精饮料占销售额的90%以上,不时有人遭到骚扰和暴力威胁。 面对这样的困境,美国城市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更新策略”。一种是“再增长”模式,它把吸引人口增长作为解决城市衰败的关键,规划大量项目,建设众多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和商业办公楼。 底特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用了这种策略,来抑制城市的收缩。短期内,底特律的中心城区确实比之前热闹了许多,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太多提高,反而加重了政府财政支出。就在前几年,这座城市*终彻底破产。 另一种策略是“精明收缩”。俄亥俄州的扬斯敦,从2002年开始开始制定《扬斯敦2010规划》。规划首先承认扬斯敦是一个“较小的城市”,市长向媒体表示,“我们是美国第一批接受收缩的大城市之一。” 作为美国四大钢铁城市之一,扬斯敦人口从1960年的16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8万人。该市的规划中,把原有工业用的水道改造为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滨水带,更新改造大量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那些已经受污染或者荒草丛生的“棕地”也将进行生态修复,改造为公园绿地。规划还把城市分为若干个邻里组团,不定期举办一些邻里讨论会,从而改善邻里关系。 准备收缩的同时,扬斯敦也在实施一些商业发展计划。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在当地大学带动下,一些科技企业入驻中心商业区,带来复兴。规划后的扬斯敦,住宅土地面积缩小了30%,整个城市面积也相应减少。 “量的收缩,不代表质也收缩,相反,收缩城市的规划应该更关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空间品质。”在龙瀛看来,想要对“收缩城市”做出真正的改变,已有观念是需要越过的第一个障碍。  文章来源于:中国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山东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

    2020/09/02

    摘要:5月3日,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暨推广实施现场会在沂南县召开,会上发布了四项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准,对田园综合体作了系统全面的规范,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带领,该标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体系。 5月3日,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发布暨推广实施现场会在沂南县召开,会上发布了四项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准,对田园综合体作了系统全面的规范,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带领,该标准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地方标准体系。 本次发布的标准体系包括《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田园社区建设规范》、《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总则》、《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规划编制指南》等四项标准。该标准体系是我省综合提炼了沂南朱家林、昌邑潍水、莱西后山人家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的典型,并充分借鉴浙江、江苏等外省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总结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五大功能区域,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公共服务区。 按照标准建设的乡村与传统农村有着诸多不同和提升。田园社区作为田园综合体组成要素之一,社区主体包括当地居民、外来工人和游客,功能更广泛。不仅要美丽,还要宜居。在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田园社区增加为农服务、游客服务以及康养等公共服务内容。 田园综合体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正式提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本次发布的标准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即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以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目标,形成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社区等要素于一体的复合体。 下定义、定原则、明要求 标准体系“标”了啥? l 《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指出,“乡村创业创新平台”是指以培育乡村创业主体为目标,为创业实体提供生产、管理经营所需场地,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金融服务、项目申报、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的创业载体。 l 《田园社区建设规范》提出“田园社区”是依托乡土文化、自然基底和田园生态,从基础设施、建筑形态、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塑造的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l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总则》指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以农为本、共建共享、市场主导、特色发展、循序渐进。总则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原则,即田园生产、田园生活和田园生态“三生”同步。 田园生产:以农业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开发农业新业态及多种功能。以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为依托,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以创新带动产业优化。依托农业及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并传承当地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技艺、农耕文化、水文化、健康养老等体验式业态,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完善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聚集市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田园生活: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合理规划用地,房屋建设应以创意改建提升为主,宜与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可适当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感。传承和发展乡村民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尊重区域内居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 田园生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保持好乡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二三产业清洁运行,有效保护水环境、土壤环境及大气环境。遵循“海绵乡村”建设理念,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开发乡村生态“海绵”功能。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于:中国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产业规划网 【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2020/09/01

    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下一步,乡村休闲旅游业要优化升级,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不断丰富业态类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规划》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聚焦重点区域,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注重品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此外,《规划》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出,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乡村新型服务业丰富业态类型,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为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20-2025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一节 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要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丰富更多业态类型,形成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格局,乡村振兴的基础才牢固。      发展乡村产业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村仍是重点和难点。发展乡村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才有基础、提升才有空间。      发展乡村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装备提升和组织方式创新,更体现在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乡村产业,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第二节 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发掘了一批乡土特色工艺,创响了10万多个“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品牌。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推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000亿元。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农民合作社220万家,家庭农场87万家,带动1.25亿农户进入大市场。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超过50%。在乡创业人员超过3100万。近年来,各地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注重布局优化,在县域内统筹资源和产业,探索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的格局。注重产业融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注重创新驱动,开发新技术,加快工艺改进和设施装备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注重品牌**,推进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产品品牌,创响乡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价。注重联农带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第三节 机遇挑战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主要是:政策驱动力增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市场驱动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技术驱动力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乡村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外延扩张特征明显。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坚持绿色带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 第三章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一节 完善产业结构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果蔬、奶类、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棉麻丝、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的加工制品。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第二节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工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丰富加工产品,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工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发展“外地经济”模式,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强化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完善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在农牧渔业大县(市),每县(市)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不具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条件的县(市),可采取合作方式在异地共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地区,建设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第三节 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推进加工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及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推进加工装备创制。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 第四章 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第一节 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发展特色种养,根据种质资源、地理成分、物候特点等独特资源禀赋,在*适宜的地区培植*适宜的产业。开发特色食品,重点开发乡土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腊味、民族特色奶制品等传统食品。开发适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传承特色技艺,改造提升蜡染、编织、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工艺。弘扬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戏剧曲艺、杂技杂耍等文化产业。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做强产品加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豆制品、民族特色奶制品、腊肉腊肠、火腿、剪纸、刺绣、蜡染、编织、制陶等乡土产品。做活商贸物流,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对接终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以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提升生态价值,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附力。提升人文价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第二节 推进聚集发展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一县一业”“多县一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专业村。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支撑“一县一业”发展。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骨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第三节 培育知名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创响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加大品牌营销推介,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培育产品品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挖掘一批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工艺独特的瓦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工、绣娘、陶艺师、面点师等能工巧匠,创响一批“工艺牌”“文化牌”的乡土品牌。第四节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资源与企业对接。发掘贫困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区聚集,特别是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带动农民共建链条、共享品牌,让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推进产品与市场对接。引导贫困地区与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电商平台对接,支持贫困地区组织特色产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扩大产品影响,让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山区、进入城市、拓展市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拓展贫困地区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第五章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第一节 聚焦重点区域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建设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依托都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设综合性 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建设自然风景区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依托秀美山川、湖泊河流、草原湿地等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牧、渔)业游为主的休闲农(牧、渔)园和农(牧、渔)家乐等,以及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等业态,建设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区。建设民俗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区。发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欢庆的民俗节日活动、多样的民族特色美食和绚丽的民族服饰,发展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业态,开发民族民俗特色产品。建设传统农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依托稻田、花海、梯田、茶园、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海洋牧场等田园渔场风光,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休闲垂钓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第二节 注重品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突出特色化。注重特色是乡村休闲旅游业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前提。开发特色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发展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文化,发掘民族村落、古村古镇、乡土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产品,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创制独特、稀缺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和产品。突出差异化。乡村休闲旅游要保持持久竞争力,必须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把握定位差异,依据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不同文化,发展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瞄准市场差异,依据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细分目标市场,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展民宿康养、游憩康养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彰显功能差异,依据消费者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不同需求,发展采摘园、垂钓园、农家宴、民俗村、风情街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突出多样化。乡村休闲旅游要保持持久生命力,要走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发展之路。推进业态多样,统筹发展农家乐、休闲园区、生态园、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村等业态,形成竞相发展、精彩纷呈的格局。推进模式多样,跨界配置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发展共享农庄、康体养老、线上云游等模式。推进主体多样,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第三节 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以县域为单元,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在区域、全国乃至世界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美丽休闲乡村。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根据休闲旅游消费升级的需要,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引导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第四节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健全标准体系。制修订乡村休闲旅游业标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规范等标准,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厕所等设施条件。开展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管理服务。引导和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 第六章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新型服务业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应运而生的产业,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广阔。第一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扩大服务领域。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区)、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第二节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第三节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的进城空间。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第七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交叉重组,带领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节 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指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发展。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节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第八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第一节 培育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扶持,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培育返乡创业主体。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充满激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带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入乡创业主体。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丰富乡村产业发展类型。培育在乡创业主体。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提高发现机会、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第二节 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选树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遴选政策环境良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县(市),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树立一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力争用5年时间,覆盖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市)。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第三节 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乡村企业家,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务。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经历丰富、成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健全指导服务机制。建立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根据农村创业导师和农村创业人员实际,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服务。创新指导服务方式,通过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服务。农村创业导师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咨询服务,不替代农村创业人员创业决策,强化农村创业人员决策自主、风险自担意识。第四节 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支持地方依托县乡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发挥乡村产业服务指导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强化创业培训。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发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作用,讲述励志故事,分享创业经验。第五节 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乡村企业家是乡村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将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企业家培育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壮大乡村企业家队伍。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培育一批带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代乡村企业家。同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小巨人”乡村企业家。弘扬乡村企业家精神。弘扬爱国敬业精神,培养乡村企业家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乡村企业家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弘扬敢为人先精神,培养乡村企业家识别市场、发现机会、敢闯敢干的特质,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拓展新市场。弘扬坚韧执着精神,引导乡村企业家传承“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品质,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弘扬立农为农精神,引导乡村企业家厚植乡土情怀、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带领千千万万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依据有关规定,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贡献突出的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表彰。 第九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乡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发行专项债券用于乡村产业。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技术和工艺,创制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指导县(市)成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文章来源于:品橙旅游-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旅游策划、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策划公司哪家好、旅游策划公司排名、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公司、旅游规划公司排名、景区策划、景区规划、景区营销、、景区推广、景区运营、景区运营公司、景区直播、景区直播怎么做、景区二消、景区升级、旅游培训、旅游培训机构、农旅融合】   
公司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
联系方式
本网站解释权归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