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发布日期:2018-04-11


哈姆特拉米克市申请破产保护,新一轮“城市破产”风暴席卷全美,华尔街知名分析师预测,包括纽约、洛杉矶等国际大都市在内的100多个美国城市可能在2011年宣告破产。“国家破产”、“城市破产”这些陌生词汇逐渐走入国人视线,我们不禁发问:高速驰骋的国家列车上,每节车厢——我们的城市是否平稳?“城市破产”离我们有多远?


吃煤长大的山西,建国后几十年如一日的挖掘资源,透支健康的城市肌体,1/8的国土面积被挖空,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69%的水土流失面积让生态环境不可逆转。


“石油之都”大庆,这座小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城市中,小区里、幼儿园、城市生活的角落中日夜工作的3500多口油井,30000台磕头机成为这座城市*的特殊风景。


“羊煤土气”的鄂尔多斯,转型典范屡见报端,然而50亿堆出了一座泡沫“鬼城”,32平方公里内盖满了空无一人的“现代城市”让人尴尬不已。


据统计,我国资源型城市有118座, 44座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这些城市大多资源耗尽,走在“破产”边缘。作为44座城市中的典型代表,甘肃玉门也曾经历过资源兴城的辉煌与荣耀,可如今,资源的衰竭,经济的落后,使城市面临随时可能破产的命运。玉门只是中国数百个资源型城市的缩影,它的过去和现在,都在演绎着中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尴尬与无奈。随着新年的到来,命运的转盘也已缓缓开启,每个城市的未来都将由自己来选择——破产或转型?


在破产边缘醒来

中国是一个喜欢用GDP来分析城市发展进程的国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在数据中打转的城市,而矿产资源的巨大价值,正好为这些城市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梦境。于是,一个接一个的资源型城市出现了,一个比一个高的GDP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领导手握数据在百姓骂声中平步青云了。


终于有一天,资源开始枯竭,这个散发着美丽光泽的气泡破了,这些靠着资源“富贵”了数十载的城市的梦也醒了。就在梦醒的那一刻,城市惊呆了,城市里的人也惊呆了,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与美好梦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破坏不可逆转、就业压力难以缓解、贫困人群与日俱增、社会问题愈发凸显等一系列问题。


山西,可以说是一个吃煤长大的资源大省。多年来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并没有打开“资源致富”的道路,也没有给居民带来富裕生活,相反,山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全国20位以后。而东川撤市降区的残酷事实,以及大洋彼岸**“死城”锡尔弗普卢姆空荡荡的房舍和街道,都在警示我们:“资源换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面对破产的危机,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觉醒,开始领悟到城市发展的真谛,开始认识到“纯资源经济”的危害,开始意识到城市转型的必要。于是,阜新、攀枝花、万盛等地,都走上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


转型路上边走边想

“转型是**,不转型是等死”有专家曾这样形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的城市发展也很奇特,如同电脑一般,靠一串串的0和1推动着城市的“快进”,仅用区区数十载就走完了欧美上百年的路。直到“资源枯竭”四个字的出现,我们才猛然发现,中国资源型城市已然到了破产和转型的十字路口。


从中国资源型城市走上转型之路开始,就不乏克拉玛依这种10年提出3种转型思想的城市,但能在转型上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直到城市伤痕累累,我们才惊讶发现,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方式,正是寻找城市转型之路的*佳途径之一,从学习走向创新,远比无休止的模仿更有用。


学习:老外们的“华丽转身”

老工业区的经典转型战——德国鲁尔:各级政府联合协作,以经济结构转型带动整体区域转型,成功打造集高科技产业园、商贸中心、文化体育设施与一体的花园工业区,成为**工业旅游胜地。


资源城市转型的神话——阿联酋迪拜:依托港口优势,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导,借助金融、石油贸易、商业、旅游和货运五驾马车,驱动金融杠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成就了资源型城市“破产”后背水一战的传奇故事。


第三产业的华丽转身——美国休斯顿:借助产业链延伸、高科技产业引入,激发多元化配套产业兴起,促使第三产业全力发展。使单纯资源城市化身成全美第四大城市、能源和石化工业中心、世界**太空城和全球重要交通物流中心。


多元化发展的替代转型——日本九州:以吸引外资、兴办开发区等方法告别原有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寻求多元化经营,发展机器人产业,形成日本西部**的产业汇集地之一。九州还利用其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成为日本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型城市。


     我们看完国外城市的经历,就会发现这些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背后,都有中国传统兵法理念的痕迹,即“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一个优秀的先锋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这些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们没有理由输给别人,应在探索中寻找属于中国城市自己的转型兵法。


思考:中国城市的转型兵法

战术篇:天时

“天下武功,唯攻不破,唯快不破。”把握天时,利用速度,抓住机会战胜对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天时”,站在时代浪尖看发展,才能快人一步找到发展契机,在转型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紧跟国家政策步伐,才能第一时间获得政策支持,在竞争中抢得制胜先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辽宁阜新,转型的阶段性成功便是充分把握天时的**证明。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转型,唯主动出击不破,唯快速转型不破”。


战法篇:地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地利,以微小代价阻挡千军万马。城市转型,也必须依托“地利”,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现状和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出*适合城市发展的方向,进而用*小代价,实现城市转型,同时达到城市经济快速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整个国家版图,以及资源型城市分布特性,来分析我国城市转型的地利优势。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东北地区与德国鲁尔区十分相似,充分借用外国成功经验为自身转型发展提供范本,是东北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修课。同时,东北地区优秀的冰雪资源促发了冬季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更多方向。


幅员辽阔的西北地区拥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承接东部产业链,解决就业问题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应该发挥区位优势,借助欧亚大陆桥贯穿的优势,建立连接我国东、南部和欧亚内陆的大物流基地城市。此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也为西北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选择。


坐拥能源、旅游双资源的西南地区,具备更多更好的转型机遇。成都、重庆的双核驱动,为西南各市承接东、南部产业链提供了基础;而同样的大物流基地城市也将在以东南亚为市场,以重庆为焦点的基础下获得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西南地区拥有中国**秀的旅游资源,这势必影响西南各市产业转型的选择方向。位于重庆的万盛区,便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借助地利发展自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典型之作。


战心篇: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拥有人和,才能依托天时、地利取得成功,人和是成功*关键的要素。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人和”。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规划者,政府必须未雨绸缪,抢先发动战略策划;作为城市转型的规划设计者,政府必须对整个转型过程给予正确指导;作为城市转型的政策制定者,政府必须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作为城市转型中的资源整合者,政府也需要以行政手段加以支持和推动;作为城市转型的利益协调者,更需要政府对各方进行利益协调,从而促成城市的顺利转型。河南栾川就是很好的例子,转型中的栾川县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协调部门资金,深度开发旅游资源,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发展旅游业的路子。


战将篇:剑锋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剑锋之锐利,足以披荆斩棘,成为开路之先锋。资源型城市转型同样需要一柄剑,也就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经济发展结构,**城市整体转型,让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产业。在中国,这个责任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旅游产业的肩上。


2009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在城市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进一步的肯定和支持。枣庄、焦作、晋城、淮南、萍乡等城市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取得城市转型阶段性成果的事实,更激发了众多资源型城市以旅游带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心,全国30多省市自治区,2000多县几乎同时吹响旅游产业的冲锋号角,其中*多的就是资源型城市的身影。


作为一柄为国家整体发展拓宽思路的利剑,旅游业是国家“退一进三、退二进三”战略的重要工具,还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一柄为城市转型开路的利剑,旅游业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现,还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一柄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方向的利剑,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全面提升的核心产业,还是城市土地价值提升的重要推手。由此可见,“旅游业剑锋所指,城市转型机遇良多。”


转型路上的风景

走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上,我们除了认真学习和边走边想,也需要不停地抬起头来,看看周围美好的风景,那些前人留下的各色美景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会让我们在痛苦的转型道路上看到新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


唐山,摧毁重建后的焕然一新

唐山,建设在开滦煤矿之上的城市,是中国*早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这里曾诞生过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等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1976年,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这座有120多年历史的北方工业重镇夷为平地。西方媒体都曾断言,唐山被永远地从地球上“抹掉”了。但是唐山没有被抹掉,在历经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重新屹立在了华北大地上。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被破产”的资源型城市,为了不让城市因为资源衰竭而遭遇第二次破产,唐山选择了转型,在重建中转型。重建后的唐山用“蓝色思维”改写自己资源型城市“深黑的历史”:以“走向精深、走向集约、走向沿海”的经济发展思路解决唐山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实现城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大变革。


从34年前的资源型工业重镇,到今天的新型工业城市,再到将来的生态型城市,唐山用蓝色思路改写了煤都历史,发挥靠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上唐山”的发展战略,为唐山找到了重新崛起的新支点。深水港曹妃甸更是成为了唐山转型生态型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和核心,一座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呼之欲出。


攀枝花,产业转型带来的城市新生

攀枝花,一座隐藏在川西南群山峡谷中的小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矿藏资源。45年来,这座以“百里钢城”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川滇交界的蛮荒之地奇迹般地拔地而起,因钢铁而兴,以钢铁产业为傲。


作为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哪里?活力在哪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子在哪里?攀枝花陷入了“不在转型中冒险,就在资源里等死”的两难境地,为了不让玉门废都、东川搬迁的悲剧在攀枝花身上重演,市委市领导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冒险转型。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攀枝花选择了钒钛等稀有金属资源作为核心力量,坚持走资源综合利用、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综合开发领域,形成主业突出、技术**、产业链延伸、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平台逐步完善的产业集群。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攀枝花以旅游业作为转型的先导产业,以攀西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资源为突破口。通过冬旅会打造攀枝花冬季旅游基地,借助徒步赛事打造攀枝花五行养生基地,从而促使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攀枝花确立了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工业为主导,以低碳为核心的城市转型思路,并积极引进智业,系统策划激活川西南的灵山秀水,使旅游业这柄开路利剑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其中,“两湖一城国际徒步邀请赛”和盐边县的“天赐五行地,巴蜀阳光城”便是攀枝花市与国内知名智业公司共同合作的优秀旅游产物。


中国资源型城市依旧面临着“破产或转型”的抉择,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完成学业的中国资源型城市们,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到那时候,中国的鲁尔,中国的迪拜,乃至德国的唐山,美国的攀枝花都会一一呈现,让我们关注这些城市的发展,关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未来。


本文为李也咨询机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需注明出处、作者。



公司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
联系方式
本网站解释权归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