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为例,谈旅游扶贫之路


发布日期:2018-04-11


    “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是2015115日至16日,全国旅游大会确定的“515战略”52项举措中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战略部署中特别强调“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要干出样子、走出路子。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每每谈及关于旅游扶贫的问题,许多业内人士更加热衷的其实并不是国家给了什么什么样的补贴,什么什么样的政策,而是用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本文将以贵州黄果树为例,从更务实更落地的层面谈一谈,怎么做好旅游扶贫这件以一方山水经济,泽一方民众生活的事。

 

“魅力黄果树、和谐新家园”

 

 2014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强调,贵州要注重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他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总书记为贵州指出了清晰的方向。然而作为全国农村贫困面**、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省份,这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的路子,贵州究竟该怎么走?

 

今年6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考察时强调,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因此,贵州的民生建设要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贫困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分到“一杯羹”。

 

  而早在201211月,贵州“黄果树和谐家园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之时,便开启了掀开了建设“魅力黄果树、和谐新家园”的新篇章,工程本身也成为了贵州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典型示范。

 

  下面是一则分别节选自2013年《贵州日报-100万扶贫款引来黄果树景区农民300万集资款》,务实的记录了村民在参与过程中的感触和收获和黄果树扶贫的具体举措。

 

 关于旅游脱贫,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着眼,的确都有许多大原则、大战略、大方法和实干路径,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关键词“景村共建,而当时,探索黄果树特色的景村共建道路,无疑是一条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民生与生态的共生建设的一大益事。

 

其一,景村共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村民

 

 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就是乡土性、拙朴性和自然性。这一特色是对黄果树现有旅游资源——山水的**补充,对游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风景区内的村庄经过产业引导、资源整合等相关整治后,能有效改变景区内业态低质低价竞争的现状,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型,延续村庄文脉,形成特色、品味和形象,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也能给当地村民带来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增收致富,共享景区的发展红利;

 

其二,景村共建对景区在新形势下实现旅游大转型具有莫大的帮助

 

 一边是黄果树景区核心区内的用地性质、建设指标、业态、布局等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将受到严格控制,无法大规模发展。另一边是景区内大量的村寨和村民自行发展的自营业态,杂乱无序不受管控。沿路兜客、拉客、宰客等违章乱相层出不穷。景区与村民利益对立,管理难度大,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游客游览、景区形象和景区的健康发展。探索黄果树景区与村民的创新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势在必行。依托景村共建,创新黄果树村镇与景区的发展之路,统筹协调好村镇与景区的发展,是实现黄果树从观光型景区向度假型景区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必经之路,黄果树的问题表面看是在景区,实则在村寨,越早解决,成本越低;

 

其三,景村共建应是安顺市乃至整个贵州省未来十年的重点研究课题,黄果树景区的成功将成为未来全省乃至全国以旅促农的新样板。

 

近年来,国家围绕“三农”问题释放出一系列强劲的政策信号——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对新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做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各省先后形成了自身以旅促农的典型样板。发展乡村经济,旅游作为重要的手段已被逐渐认可,而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各地探索旅游新方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安吉模式”、“婺源模式”等新型旅游模式不断涌现,贵州在新的时期下尚未形成自身景村共建的大样本、大模式,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构建“大黄果树旅游圈的重要依托;

 

其四,景村共建的实施可以让黄果树成为一个供国内外广大游客寄托“乡愁”的第二故乡!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自然的孩子,渴望回归山林,回归生命之初的生存状态。这种发自内心的原始渴望,从古至今一直主宰着人类的**需求,无论是古人“归园田居”的隐士生活,还是现代人生态休闲的度假享受,无不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第二故乡”。寻觅第二故乡而不得的浓浓“乡愁”长期积郁心中,尤其是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他们需要一个生态自然宜居的地方来寄托这份“乡愁”。而坐落于山水秀丽的黄果树景区内的村村寨寨,成为他们第二故乡的**之地。黄果树,成为世界游客在贵州的家!

 

“中国的瀑布、世界的家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方方面面,有些统筹工作的筹备,对于所有地区的旅游扶贫项目而言都将大有裨益,我们认为:

 

1.  加强领导、调控和政策引导是战略统筹层面一大具体要义:既要有意识的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贷款、投资政策;又要有意识地适当通过市场化的旅游机制扶贫,打造财政投入少、生态环境保护好、扶贫效率高、返贫率低的造血式扶贫,促进贫困地区打开封闭状态,提高劳动人口经济水平与基本素质的同时,带来更为开放观念。

 

2.  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是一大必不可少的环节:因地制宜,理清旅游扶贫发展方向,注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紧密结合贫困乡村资源特点,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策划、规划,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等业态产品,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既让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增收受益,又能把山水与人文相结合,实现山水、田园、乡村、社区共生共荣、人民富裕幸福。

 

3.  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经营权结构、使用权流转结构也是一大重大议题:比如原来可以扶植有经营能力和意愿的村民自发经营农家乐项目,现在也可以在旅游扶贫村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等相关权益,提高贫困农民财产收益比重;当然也可以以**农家乐的市场化形式来推广乡村游产品,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获得民宿或农家乐其他体验方式的使用权,该使用权是有使用期限的,也是可以转让的,投资人获取的主要就是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式的生活。

 

4.  调动龙头企业专业企业参与打造核心项目更是一大具体问题:要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给予优惠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引擎,带动贫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5.  要加强培训,为旅游扶贫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又是一大关键核心: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

 

6.  要强化市场推广,推动贫困乡村成为旅游热点是实现目标的一大临门之战:实施旅游扶贫,如果没有客源市场的支撑,一切都将是画饼充饥。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搞好市场推广是决定旅游扶贫成效的第一关键因素。要开展好旅游扶贫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各地的形象宣传,集中宣传介绍旅游扶贫村情况,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引爆旅游消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扶贫。

 

 我们仅列举如上6项基本事项予以简介,具体细则需各地根据自身特殊情况,依托不同旅游项目禀赋,创新不同模式,把扶贫和项目结合落到实处。就黄果树而言,创造性的提出了兼顾两头解决方案,以村寨为单位成立“旅游服务协会”,村寨牵头,村民参与,以黄果树旅游资源为平台,以村寨资源为基础,公司自治的形式,以各村寨打造不同主题、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旅游服务配套。各服务公司接受集团公司管理,并享受景区统一“服务配套、服务功能项目经营”的优先权,打造旅游产业 “一寨一品一风格”的全新模式。

 

 “以山水经济,泽一方民众”

 

黄果树和谐家园这一模式的创新,不仅仅使得景区在功能产业上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村寨公司自洽的方式大大推动的事情的进展效率,只有让所有的参与者各司其职,共同服务好黄果树的这块大招牌,各家才有大树可靠,在这一系统中,利益组织精密相关,相互咬合,没人可以独善其身,只有让大局共赢的意识逐层渗透,形成服务的共同体,才能让黄果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我们能看到的是:实施旅游扶贫,*需要上下联动、加强扶持、整合力量、协同推进。黄果树景区,数十年如一日,大瀑布携金带银滚滚而来,结果无盆无钵的黄果树景区,就眼看着大量的财富又绝尘而去,发展民生十分吃力。“和谐家园”工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引天外之水济本土之旱”,发展民生有时只是需要一根“水管”,那么一方山水便能够真正的福泽一方群众,既能让游客满意而归,又能使村民满载而回,景区、政府、群众都能从中受益。

 

 旅游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甚至成为地方支柱型经济的案例并不少见,但是旅游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模式却还在探索中。从古至今,尽管山水本属自然的馈赠,民众又是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者,但是中国的农民阶层一直很辛苦,即使是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日中国,三农问题依然是国家*为关注的重点问题。相信在未来我们能够针对更多的地区,结合更多的优秀案例,发挥更多层面的能动性,探索出更多条以旅促农,且行之有效的路径,真正实为民生大计做出实效、做出贡献,真正的让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真正的推动起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多元产业的深层变革,实现对国之精髓的弘扬。



公司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剑河路888号D33幢
联系方式
本网站解释权归上海李也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